close

  從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,到當選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,再到當選十七大代表、獲得全國勞動模範、“三八”紅旗手,省、市、縣、鎮優秀黨支部書記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,謝愛珠只用了幾年時間。但就這短短的幾年,她卻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:徹底改變了一個問題村的面貌,黨的基層組織在紅光村得到鞏固和充分發揮,紅光村逐步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範。
  在謝愛珠剛上任的時候,村頭巷尾都有人在質疑這位女支書。結果,三年後,村民個個對她翹起了拇指。去年,紅光村產蚝4萬噸,產值2.2億元,村漁(蚝)民年人均收入超15000元,每戶收入10多萬元,被譽為“中國蚝鄉”。昔日的問題村搖身一變,成了南國獨特而富裕的蚝村。
  “制度治村”使問題村變身文明村
  過去紅光村是個“問題村”。謝愛珠清楚,村裡的工作光靠她是不成的,要儘早成立一個堅強的、有能耐的領導班子。上任之初,她便立下“軍令狀”:“新班子做的第一件事為了群眾,最後一件事也是為了群眾”,取得成績的同時徹底改變外人對紅光村的評價。
  上任後,走家串戶做群眾工作,大力整頓村中治安環境,贏得了3000多紅光村民的理解和擁護。同時,村黨支部在村裡建立了“論壇”式、“上船”式、“網絡”式、“現場”式、“幫扶”式等“五式”立體教育模式,不斷提高村黨員群眾素質。
  紅光村建立村幹部年度工作目標承諾責任制,“兩委”班子年初承諾、年內履諾、年末檢諾。創建三級議事決策機制,對村中的重大事項決策,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決定。實行了村日常經費開支“兩筆會簽審批”制度,村委會主任和村務監督委員會各代表“一支筆”,缺少任何“一支筆”均不得入賬報銷。
  近年來,村黨支部又先後籌集資金790萬元,為群眾解決各種生產生活難題。
  在謝愛珠和村“兩委”班子的帶領下,紅光村實現了由“亂”到“治”、由“窮”到“富”的轉變,成為了全鎮乃至全國知名的文明村、小康村,先後被授予“國家近江牡蠣弔養標準示範區”、“廣東省‘五個好’先進基層黨組織”、“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”、“廣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”等榮譽稱號。連續四屆村“兩委”換屆,以謝愛珠為班長的村黨支部都高票當選。
  “靠海吃海”打造蚝鄉品牌
  紅光村曾是一個負債50多萬元且賬戶只有52元的“空殼村”。面對這樣的“空殼村”,以謝愛珠為帶頭人的村黨支部積極尋找發展經濟的路子。
  紅光村有180年的養蚝歷史,全村3000多人中80%村民從事養蚝業。村黨支部按照“靠海吃海”的發展思路,對淺海灘塗進行重新規劃,把近海的300畝低窪地開發為海水養殖場,擴大養殖規模,使全村養蚝面積達到3萬多畝。
  同時,在珠海建立蚝苗養殖場,拓展生產空間,擴大養殖面積;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,興辦蚝豉、蚝油、蚝殼等系列加工廠,對蚝產品進行深加工,增加蚝產品附加值,將養蚝產業做大做強。在運轉模式上,紅光村通過組建“養蚝協會”民間組織,建立購銷網絡,實現產銷一條龍。紅光村還在東莞等地,建立了以“紅光蚝”為品牌的海產品銷售部,提高了“蚝鄉”的知名度。
  此外,村黨支部還積極開展黨員幫扶活動,讓13名先富起來的黨員與15戶貧困戶結對子,從管理技術、營銷渠道上幫扶貧困戶發展鮮蚝養殖,使他們逐步富裕起來。2013年,紅光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,村民人均收入15800元。
  與此同時,村黨支部利用村前得天獨厚的6000畝紅樹林和國家級近江牡蠣弔養標準示範區養蚝基地的資源優勢,通過引資方式開發建設生態旅游業,吸引四方游客到紅光村參觀、旅游和消費。到目前為止,已有省、市多家旅行社前來洽談開發旅游事宜。紅光村正朝著建設集漁港、宜居、旅游、商貿於一體的幸福新村方向大步邁進。
  南方日報記者 辛均慶
  實習生 王一淇 通訊員 黃玉傑  (原標題:致富女能手打響“中國蚝鄉”品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l64slios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